分享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08日 
【出版商务周报】“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2月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交大社”)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科学文化译丛”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1486551257495070133.png

“科学文化译丛”

“科学文化译丛”第一辑共包括11种图书,包括《现代科学的起源》《实验是如何终结的?》《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科学、文化与现代国家的形成》《实验室法则》《科学文化与社会:21世纪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文化与西方工业化》《工业启蒙》《珍宝宫: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与科学革命》《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科学文化的兴起:科学与现代性的塑造(1210—1685》(上下)。分册版权均引进自牛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国际知名出版社。该译丛从科学文化的历史、哲学、社会学、传播学、计量学等研究入手,紧扣科学文化发生发展史、科学文化的哲学解析和文化学解析,科学文化在各国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文化传播与新文化塑造等主题。

1486551751092095418.jpg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译丛主编王春法在现场发言

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译丛主编王春法为此书作序,在此书的序言中,他写道:“李约瑟曾经说过:‘从公元1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人在应用自然知识满足于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胜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曾经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广泛探讨。钱学森也曾发出过类似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老作为当代中国杰出科学家代表的锥心之问。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一步激起了国内关于中国科研体制、科学文化的大讨论。无论是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还是屠呦呦引起的讨论,都无一例外地指向了科学文化,或许这不是唯一的答案,但一定是最重要的答案。”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郝刘祥也表示:“科学文化并非中国本土产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如何更好的融入中国社会,在中国的这个社会土壤当中扎根,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大的一个使命。”

1486551889073096349.jpg

在会上,他说道,科学文化是塑造现代社会和促进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社会文化整体变革的核心要素。“科学文化译丛”旨在通过引进翻译国外优秀科学文化研究成果,为我国的科学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学术资源,必将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的有效载体、建设科学文化的助推器,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使科学文化建设成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1486551934332097194.jpg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郑益慧在现场发言

交大社社长郑益慧说:“科学文化译丛”不仅是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科协各级组织向人民大众和青年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译丛要走进社区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科普读物,将科学精神真正深入到社区、深入到校园,点燃读者的创新思维之火,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成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

1486552326349051684.jpg

各位专家学者为“科学文化译丛”揭幕

发布会上,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译丛主编王春法,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译丛副主编罗晖,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译丛副主编王康友,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王挺,交大社社长郑益慧为“科学文化译丛”揭幕。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刘佩英主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颜实等专家学者在发布会现场纷纷发言,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相应的肯定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