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1日 
【东方教育时报】 用史学和美学展现中国服饰艺术的魅力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其中“衣”排在首位,足见服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生活中常常提及的“人靠衣装,马靠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服装设计与史论研究方向博士王渊所著的《遇见中国服饰艺术》,试图从中国传统服饰生发开去,穿越茫茫的衣饰演进、发展之路,从而以丰富的史学性和美学解析,揭示出中国服饰艺术的绚丽面容。


      远古时代,人类为了御寒和遮羞,开始懂得用兽皮或树叶装饰自己,这因此也成为最原始的服装雏形。后来,经过漫长的自然进化,在山顶洞人时期,人类逐渐懂得用骨针缝制兽皮,制成了最初的“衣饰”。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 人类已经能制作出包含发式、冠帽、衣裳、鞋靴、首饰等在内的复杂服饰了。彼时,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

      作者由此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夏商时期,宫庭专门设有管理蚕事的人员。周代对于服饰资料的生产、管理、分配也都非常重视,政府除设有从事服饰资料生产的官工作坊外,还同时配备有管理王室服饰生活资料的官吏,服饰在奴隶社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到了封建社会,服饰的发展更是成为一种礼制,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等级。作者在书中,先后就夏商至明清时代,帝王穿的冕服、皇后穿的袆衣、朝臣穿的官服等形制和样式,以及平民百姓的日常着装,分别作了详细的介绍。将各代的服饰进行了梳理分类,展现出不同朝代的服饰风尚,并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案例,从面料、纹样两方面论述了传统服饰之美。

      有意思的是,古人在制作服饰时,不仅对款式、面料、型制有着严格的要求,对服饰的色彩也比较讲究。比如,特意规定青、赤、黄、白、黑是高贵的正色,红青色、浅红色、淡青色、紫色、褐黄色是间色。间色是卑贱的色彩,只能作为便衣、内衣、服装的内里及平民的服装用色。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理念偏偏被特立独行的齐恒公所打破,他因嗜好紫色,而导致大臣跟风效仿,一时间紫色成为那个时代的“年代秀”,很是风光了一把。

      纵观中国服饰,虽然变化多端、制式繁多,但无不与当时的日常生活相适应。比如,汉民族的服装通常比较宽大舒适,这其实与古人追求博雅清逸的生活情趣有着很大的关联。而游牧民族的服饰则紧窄合体,这与他们喜爱策马奔腾,也是相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服饰自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不断在发展中演进。最突出的例子,便是赵武灵王引进胡服的样式,促进了汉服的大胆改革。

      中国服饰不仅款式新颖、色彩艳丽,还意蕴着高雅的精神旨趣。特别是古人的服饰,身份等级不同的人,着装绝对有着天壤之别。至于什么季节穿什么样的衣,不同的场合又该着什么样的装,千百年来,一代代沿袭,自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穿衣逻辑。书中,作者针对这些大众化的服饰问题,一一作了相应的解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把动植物图像绣在衣饰上的传统,从古代帝王龙袍上的十二章纹样,到文臣武将官服上的仙鹤、麒麟等图案,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在于,它体现了传统文化在中国服饰上的演绎和递进。对于这些穿衣逻辑,作者在书中也都给予了详细的讲解。

(作者:刘小兵)